【案由】
近年來,以電商平臺為支撐的快遞業的擴張讓人驚嘆。僅以“雙11”為例:2018雙十一(11月11日-16日)業務高峰期間,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郵(快)件18.82億件,同比增長25.8%。2017年我國產生350億個快遞包裹,據國家郵政局消息,截至12月28日,中國快遞業務量突破500億大關,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所用瓦楞紙原紙巾達到近5000萬噸。然而,海量的快遞包裹所產生的包裝垃圾,卻越來越成為環境的一個巨大的痛點。
早在2016年,工信部、商務部聯合下發過《關于加快我國包裝產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廣綠色包裝技術;國家郵政局也推出了《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快遞業包裝要在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等方面取得明顯效果。然而,國家政策,要想變成行業的變革,道阻且長。其中,既需要政府加強頂層設計,也需要企業市場加快發力,為此,我們建議:
【建議】
一、建議政府完善快遞包裝回收處理頂層設計,為行業創造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快遞垃圾回收處理的環保行業有一個致命的痛點,那就是利潤低。以快遞盒最普遍利用的瓦楞紙為例,去年雙十一期間其回收價格由七月份的2500元/噸降到了1700元/噸,原本利潤空間就不高的廢紙回收又被壓榨得更難攫取利潤。這樣大幅度的市場價格波動又怎么讓綠色回收行業持續生存和發展下去?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共享單車行業,這個減少了地球324萬噸碳排放的環保大戶終于還是在市場機制的漩渦中卷入了上億押金欠款的困境。面對這一痛點,企業恐怕難以獨自靠市場得以持續發展。
這樣的問題擺在面前的時候,在快遞盒生產上游,可以通過政府職能部門強制關停非環保及不符合相關行業標準的膠帶、紙箱、塑料袋的生產廠家,把環保材質生產方式普及推廣到該行業,實現從源頭上減少非環??爝f垃圾的產生。在快遞包裝的使用過程中,建立廢舊回收循環利用指導機制,讓消費者共同促進快遞盒循再環利用的流通閉環,減少快遞垃圾的污染。最后在快遞盒生命周期結束時,通過相關扶持政策,讓環?;厥招袠I能持續發展,使之實現真正的綠色環保循環經濟。
二、企業也可實施“共享快遞盒”的創新思維,將是未來的亮點:早在2017年的雙十一,就有網絡平臺運營商在多個城市試點使用了“共享快遞盒”,用一種方形環保塑料盒替代和之前使用的瓦楞紙,用戶簽收之后,快遞員將快遞盒收回折疊,以后循環使用,這種快遞盒的單個制造成本是25元,價格成本不低。但如果能夠實現循環利用,根據預計壽命1000次,可達到的單次使用成本僅僅為0.025元。到了去年,上海某個科技公司制造出了一款單次使用可達2000次的“快盆”,而且不需要用到密封膠帶,按照目前平均每件快遞紙箱至少需用0.8米膠帶紙,1個快盆可使用2000次,即節省1600米膠帶紙。
根據郵政局2018年12月11日發布的數據,1-11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52.9億件,算上12月未計入的數量,以及可能的統計遺漏,以500億件作為評估基數,環保箱以100%的理想回收率計算:
使用“環保箱”成本:500億/1000(環保箱可使用次數)*25(每個環保箱的成本)=12.5億元
使用普通瓦楞紙箱的成本:500億*0.15(每個瓦楞紙箱的成本)=75億元
75億-12.5億=62.5億(即使用“環保箱”的成本比使用瓦楞紙箱的成本低62.5億元)
三、綜上所述,從電商下單流程中著手使用綠色環保循環理念:建議中的計算結果雖然非常理想化,但僅僅從紙箱的成本考慮,解決了生產的成本,仍需解決整個流通過程中的人工成本,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流程圖來分析,之前一個快遞包裝的流通過程如下:(除了紅色部分)

用戶收到快遞后,由于快遞包裝物的再使用價值低、沒有合適的回收渠道,往往被隨手丟棄,因此沒有更佳的方法做到循環再利用,導致造成嚴重的污染。
添加了新的使用流程之后(紅色部分),在買家下單時可以選擇使用環保箱,相應的激勵機制只需要通過互聯網和其他軟件平臺進行聯動,比如:芝麻信用提升,購物津貼返還等等,而快遞包裝物的歸還,完全可以通過快遞公司的平臺,在每天的派送任務之外加上回收環保箱的任務,對快遞員實行薪資量化或者崗位競爭,這樣就完成了包裝箱的再回收。包裝箱使用之前可以收取押金或者進行信用綁定,待買家將包裝箱歸還之后解除綁定、返回押金并給予一定的獎勵。
四、垃圾分類獎勵可先行:上述建議中的方案和理念付諸實施需要一個較長過程,在“環保箱”尚未批量使用之前,瓦楞紙箱仍是快遞包裝的主要消耗材料。有關部門可出臺相關的獎勵政策,激勵小區物業的垃圾回收處或保潔人員對被丟棄的快遞包裝材料進行垃圾分類回收,實現快遞包裝材料最大限度的環保循環再利用。
(省政協委員丘育華在省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的提案)
|